《周易》的和谐养生观是科学健康养生之道
专栏:易道养生
发布日期:2021-10-17
阅读量:5386
作者:郑易鑫
《周易》的和谐养生观才是科学健康养生之道 《周易》是群经之首,亦是群经之始,中医养生之法最早愿自《黄帝内经》,而《黄帝内经》的精髓却来源于《周易》,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渗透各个中医科学养生领域。

《周易》的和谐养生观是科学健康养生之道

1550941170469059881.jpg


      《周易》是群经之首,亦是群经之始,中医养生之法最早愿自《黄帝内经》,而《黄帝内经》的精髓却来源于《周易》,其中的辨证法思想渗透各个中医科学养生领域。张景岳说得好:“医易相通,理无二致”。今就《周易》哲学的“天人合一”、“居安思危”、“潜龙勿用”、“反身修德”,与中医养生的“四气调神”、“防微杜渐”、“不妄作劳”、“德全不危”作研究分析,以阐明《周易》哲学对当代中医养生学的巨大贡献。

       《周易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,自古以来,倍受历代帝王圣贤所推崇,被尊为群经之首。正如《四库提要》所说:“《易》道广大,无所不包,旁及天文、地理、乐律、兵法、韵学、算术,以逮方外之炉火,皆可援易以为说。”故《周易》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文化的奠基石,中医学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,当然也不会例外。明代张景岳说得好:“医易相通,理无二致”、“易具医之理,医得易之用”、“医不可以无易,易不可以无医。”可见中医学从一开始就与《周易》结下了不解之缘,今就以《周易》与中医养生观作分享,以求广大易学、中医爱好者斧正。


一、《周易》“天人合一”与中医“四气调神”


“天人合一”是《周易》哲学思想中的精髓,故《周易》被称为“最古老的宇宙哲学”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,也是一个小“宇宙天体”,世界是人类生命赖以生存的外在环境,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及其组成部分,定当受自然的支配与制约,因而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,才能吸收天地之精华,与天地日月共存,达到颐养天年的最终目的。

中医养生法完全吸取了《周易》哲学思想,提出了自己的“四气调神”的养生观点。

《黄帝内经》云:春三月为万物发陈的季节,应“夜卧早起,广步于庭,被发缓形,以使志生”;夏三月为万物番秀的季节,应“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,使志无怒”;秋三月,其气容平,应“早卧早起,与鸡具兴,使志安宁”;冬三月,其气闭藏,应“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“去寒就温,无泄皮肤”,“使志若伏若匿。”经中还告诫人们要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,因此我们不难看出:《黄帝内经》的作者是根据自然界“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的自然变化规律,提出了“四气调神”的具体措施,而“四气调神”的目的又在于保持阳气的充沛,人体阳气充沛,则生机勃勃,精神焕发,就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长寿的养生保健目的。

上古真人、至人、圣人、贤人四类养生家便是实践了“智者之养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”的诺言,故能“提携天地,把握阴阳”“处天地之和”而不危。圣者贵在自知之明,之所以不反向运动,是深知逆四时的严重后果:“逆春气则少阳不生,肝气内变;逆夏气则太阳不长,心气内洞;逆秋气则太阳不收,肺气焦满;逆冬气则少阴不藏,肾气独沉。”的经验,揭示了一条宇宙中永恒的真理“阴阳曲时者,万物之终使也,死生之本也,逆之则灾害生,从之则苛疾不起。”


二、《周易》“居安思危”与中医“防微杜渐”


“居安思危”是《周易》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《系辞下》曰:“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益,而弗为也,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”《坤卦》初六言:“履霜,坚冰至。”以上两则经文的本意提醒人们:自然界万物总会由量变达到质变,而要防止事物向坏的方面转化,必须“见微知著”,“居安思危”。故《周易》中有“惧以始终”,也有“君子思患而豫防之”言语,《系辞传》还将“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”郑重提出以警醒世人为人处世之道。

        中医养生学继承了《周易》这一思想,提出了自己的“防危杜渐”的养生观。《黄帝内经》中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,《黄帝内经》体现的正是“未病先治”的哲学思想。何谓治未病?明代张景岳感受深刻:“祸始于微,危因于易,能预此者,谓之治未病,不能预此者,谓之治已病。知命者,其谨于微而已矣。”还指出:“履霜坚冰至,贵在谨于微,此诚医学之纲领,生命之枢机也。”张景岳一语中的,道出了“谨于危”便是“治未病”的关键所在。世上不管任何事物的发生,都有其先兆,所谓“山雨欲来风满楼”,人体的健康也不例外,世人若能洞察影响身体健康的微兆扼杀在摇篮中,这便是当代人掌握了中医学范畴的纲领、摄生的法则。


在“未病先治”方面中医养生还有其独具的特色,传统的针、灸、按摩、药补、食疗均可成为“治未病”的妙计良策。宋代太医窦材云:“人于无病时,常灸关元、气海、命门、中脘,虽未得长生,亦可保百年寿矣。”《黄帝内经》、《千金方》亦记载常“针关元、足三里,灸膏肓穴”均有强身健体作用。古代医学专家总结发现,经常按摩足三里,有舒筋活血,促进新陈代谢的养生功能。另外,中医药补食疗的作用亦不可忽视,《神农本草经》被列入“上品”的药物均冠以“轻身益气,不老延年”之辞。如此丰富实用的预防措施,乃是中医养生方面的最大骄傲。

1605250076738064557.jpg

三、《周易》“潜龙勿用”与中医“不妄作劳”


“潜龙勿用”是《周易》思想中的又一重要命题。《乾卦》初九日:“潜龙,勿用。”龙是指龙星。《说文》“龙,春分而登天,秋分而潜渊”,故“潜龙”是指潜渊之龙,隐而不见。爻辞提醒人们,处在这种状态,便应静而不动,以待时机。《艮卦·彖传》亦曰“艮,止也。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”艮卦卦义为静止,与“潜龙勿用”一脉相承。两则爻辞在于阐明但凡人事必须等待时机,谨小慎微,切不可肆意妄为,丧失理智,否则便大难临头,灾不可免。


中医养生学接受了《周易》这一哲学思想,提出了“不妄作劳”的养生观点。
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上古之人,知其道者,法于阴阳,和于术数,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具,而尽终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在此把“不妄作劳”作为“尽终天年”的必备条件之一,可见其在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地位。那么,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“不妄作劳”,在日常生活中,应当从哪里入手呢?

        首先,要做到“精神内守”。中医养生注重内因,所谓“精神内伤,身必败亡”、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”真气的保养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。所以《黄帝内经》主张“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。”以道家修行养生著称于世的庄子,在“精神内守”方面亦有异曲同工之处: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;必静必清,无劳汝形,无摇汝精,乃可长生;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汝神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”


其次,为了人们更健康长寿,应注意节制房事。情欲是人之本性,两性活动是人的本能,正常的性生活有利于促进身心的和谐和人体的健康,然而房事必须有所节制。若恣情纵欲,房劳过度,便会“耗伤肾精”,动摇根本,导致阴阳失调、早衰及百病丛生。《千金方》言:“恣情纵欲,命同朝露。”《黄帝内经》也告诫人们:“醉以入房,以欲竭其精,以耗散其真,不知持满,不时御神,务快其心,逆于生乐,故半百而衰也。”因此,肾乃先天之本,人们懂得重视肾精与肾气的保养,那样才是长生不老的秘诀之一。


其三,人们应注意饮食要有节制。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,保持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。《需卦》九五“需于酒食,贞吉。”人是需要服食酒食的(古人的酒,是用粮食果类发酵而成的,度数较低),但不能“困于酒食”,故要达到“酒食贞吉”,必须“节饮食”。如若饮食不节、暴饮暴食,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,定会严重损害脾胃健康,脾胃乃是后天之本,不可不防矣。《黄帝内经》另有忠告:“饮食自备,肠胃乃伤。”故“内伤脾胃,百病皆生。”


其四,人们应注意生活起居劳逸结合。《黄帝内经》特别反对“过劳”,它不断警醒告诫人们“劳则气耗”,劳力太过则气少力衰,精神疲惫;劳心太过,则阴血暗耗,心神失养。因而“过劳”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万不可忽视。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”,可见“过劳”是健康的大敌。华佗认为:“人体欲得劳动,但不当使极尔,动摇则谷气得消,血脉流通,病不得生。”因此,人们应适度的活动,切不可过劳也。

四、《周易》“反身修德”与中医“德全不危”


“反身修德”是《周易》思想的精华。《周易》提倡人们注重道德修养。重视自身的完善,强调自强、自立、自省、自谦。《周易》书中八八六十四卦中,解释每一个卦象都是有吉有凶,唯有一卦《谦》卦的结果全部是吉的,故人们应效法《周易》之《谦》卦为人处世之道。关于德性修养的警句比比皆是,如《易传》在释《蹇卦》、《乾卦》、《晋卦》时分别提出了“君子以反身修德”、“君子自强不息”、“君子自昭明德”、“君子以厚德载物”等等。何为德?《正韵》归纳得好:“凡言德者。善美、正大、光明纯懿之称也。”德性的修养是人们事业成功的保证,也是趋吉避凶的法宝。《益卦》与《大传》揭示得深刻“有孚惠心,勿问,元吉。”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”。


中医养生传承了《周易》重德的哲学思想,提出了自己的“德全不危”的养生观。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上古之人……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,以其德全不危也。”故“大德者必得其寿。”俗话说得好:“心底无私天地宽”。道德高尚的人虚怀若谷,宽宏大量,心地善良,为人正派。故能心安不惧,心广体舒。

鲁哀公曾向孔子请教,智者寿乎?仁者寿乎?孔子回答道:“智者仁者皆可以致寿。观世人凡气质温和者寿,质之慈良者寿,量之宽宏者寿,貌之重厚者寿,言之简点者寿。盖温和也,慈良也,宽宏也,重厚也,简点也,皆仁之一端。其寿之长,决非猛厉、残忍、偏狭、轻薄、浅燥者之所能及。”孔子的精湛回答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:“养德养性无二术”。纵观我们看到:孔子不但提倡“仁者寿”,而且以崇高的德行履行自己的诺言,晚年“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。”七十高龄后仍坚持著书立说,诲人不倦,造福于子孙后代。

唐代名医孙思邈寿高德劭,被后人传为佳话。他不但医术精湛、医德高尚,而且注重德性的修养,“心诚意正”、“顺理修身”是他的至理名言。百岁后仍登山采药,出诊行医,攻读《易经》,撰写医籍。孔孙两氏的辉煌人生向人们展示了“大德必得其寿”的必然结果,当为后人养生的楷模。


总而言之,《周易》哲学是《黄帝内经》中医养生的源头,《黄帝内经》充分吸取了《周易》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思维模式,并将其创造性地和养生学紧密结合在一起,从而创立了中医养生独特的体系,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保障作出了不朽的贡献。让我们后人深研《易》理,揭密各种科学养生方法,以促进中医养生领域的创新发展。

1633697299536071038.jpg



上一页:立冬掌握《易经》养生之法,防患疾病于未然!
下一页:不生病的养生秘诀
(function(){ var bp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var curProtocol = window.location.protocol.split(':')[0]; if (curProtocol === 'https') { bp.src = 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 } else { bp.src = 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 } 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 })();